2022/06/22
內容重點
「收益」投資工具百百種,投資者經常遇到不知從何下手和選擇的難題。投資者宜先了解各投資工具的風險來源,再結合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及理財目標,方能把「收益」部份配置到適合的投資組合。
全球央行透過調整短期利率來調節經濟,就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等主要央行而言,實際通膨率是其決定升息降息的重要參考指標。
理論上,在通膨持續高漲或經濟過熱的時候,央行會宣布升息,民眾傾向增加儲蓄,減少消費;礙於借貸成本上升,企業則傾向於減緩業務擴張,以此為過熱的經濟降溫,導致通膨回降。過去一年,部份新興及亞洲市場陸續升息以抑制通膨,包括俄羅斯、巴西、南韓、紐西蘭等。
但另一方面,通膨升溫至多年高點的美國,則相對較晚升息,亦即央行的利率政策未必與通膨狀況立即同步。
債券:信用風險
以企業債券為例,投資者承受最大的風險是信用風險,即債券發行人未能履行債券條款 (即違約),例如未能如期支付票息或本金。要判別信用風險的高低,可留意幾項因素:發行人的產業周期性、業務規模、獲利能力、財務狀況等,有關情況應反映在信用評等及殖利率等客觀指標上,在投資單一債券時可作為參考。
至於包含一籃子債券資產的債券基金,要評估其風險來源,可參照基金的投資目標、平均信用評等、基金風險指標等資訊。舉例來說,達到投資等級的債券基金,其風險較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為低,但前者所提供的殖利率亦會相對較低。另外,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例如:亞洲新興市場)的風險(殖利率)則高於已開發市場債券基金,例如歐美、日本債券基金。
特別股:包含股票及債券風險
部份企業除了發行股票及債券外,更會發行特別股。特別股兼具股票及債券的特質,投資者需同時承擔該兩種資產類別的風險,如債券投資的信用、利率風險,以及股市行情上下波動等風險。
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房市風險
REITs以可產生定期租金收入的房地產作為主要投資。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房地產有因應通膨作用,REITs亦需按規定將大部份收入用於配息,但投資人仍要承受與房市相關的風險,包括房價波動(資產價格波動)、利率走勢、獲利能力等(取決於地理位置、資產種類、出租率、租金上漲幅度)。
多元資產基金:風險依投資組合涵蓋的資產類別而定
至於多元資產基金,其風險來源則取決於投資組合涵蓋的資產類別。這類基金除了投資於股票、債券、REITs、特別股外,有些還會透過買入衍生性商品賺取收益,基金持有人因此要承受衍生性商品如期權等的發行機構之信用風險。
除了風險,投資者通常會參考投資工具的配息水準、過去績效表現等資料,從中選取較能達成個人理財目標的資產。然而,有些基金雖提供可觀的配息收益,但配息率高低並非唯一參考指標,反而應該關注整體報酬表現,即結合配息與基金價格變動的情況,以作出全面比較。畢竟有些基金的投資收益未必能做出高額的配息,配息可能有部分來自基金之本金,侵蝕資產淨值。
了解風險來源及總體報酬後,投資人還需要評估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篩選出符合其風險偏好的投資工具,並且必須謹記分散投資。注意分散風險,不要押注在單一股票、債券或基金,以收益為目標的投資組合內,最適宜持有至少三至五檔不同類型的基金或投資。
若選擇多元資產基金這類「現成投資組合」的工具,策略上則有所不同。這類基金投資於多種資產類別,具備分散風險特質,可以作為收益投資組合的核心部份,投資比重可以較單一資產類別的基金多一些,佔組合三分一甚至一半。
相比短債利率,長債利率則不為央行利率所動,並同時受多項因素左右,當中以市場對未來通膨預期一項最為關鍵。其他因素包括發債機構的信貸評級改變、債券供需、違約風險、中長期經濟增長預測等。也就是說,單一事件或因素未必同時對短債及長債造成影響,即使有,兩者變化的幅度甚至走向可能出現差異。
收益投資不僅能提供額外收入,而且具備理財提示的重要作用。然而,收益工具百百種,投資前須先仔細認識各類工具的特性、收益的波動性及風險來源,再結合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及理財目標,篩選出合適自己的工具進行資產配置。
1 僅供說明之用,並不代表任何投資組合的配置。
深入分析 2024年美國大選的三大宏觀啟示
閱讀更多聯準會開始放寬政策:優質美國信貸的潛在利多因素
市場的等待已經結束,美國已展開降息周期。在美國公債殖利率保持穩定或下跌的環境下,美國投資等級固定收益資產將普遍受到支持:我們的分析顯示,在聯準會降息後,美國投資等級信貸及特別股歷來都表現不錯。我們繼續看好這些資產類別,因其為尋求潛在吸引回報的固定收益投資者,提供了獨特投資機會。
聯準會的利率決策:並不令人十分意外,但未來的降息步伐如何?
美國聯準會9月18日大幅度降息 — 下調政策利率兩碼,展開市場期待已久的貨幣寬鬆週期,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降至4.75%至5%。雖然許多聯準會預測機構的基本情況預測都沒有正式反映本次的降息幅度,但這亦非令人「十分意外」的決定。在本文中,宏利投資管理宏觀經濟策略部環球主管Alex Grassino分享他對聯準會利率決策結果的觀點。